?
點擊數:72462013-08-05 15:59:16 來源: 培訓產業化 培訓市場化 咨詢 專業化
咨詢的專業化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專業化。經濟全球化使得每一個企業的對手都呈幾何級數增長。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對手如林,強手如林,怎么辦?這就需要專業化。
企業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掌握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有三大特征,一是差異性,二是獨占性,三是持續性。
專業化是咨詢公司發展的方向。從行業角度來講,有紡織、鋼鐵、化工、IT、汽車等行業咨詢公司;從領域方面講,有戰略咨詢、人力資源咨詢、財務稅務咨詢、投資融資咨詢、營銷咨詢等突出特色的咨詢公司;從地域方面講,有不同地區,不同省市,甚至不同地縣鄉,具有地域特征的咨詢公司。強調專業化,并不否認綜合化,專業化和綜合化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專業化是綜合化的基礎。同時,綜合化也不是多元化,因為與多元化相對應的是單一化,一元化。古今中外,不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現代經濟學,都強調“專業化是克敵致勝之法寶”。每一位咨詢公司老板都應該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中。
做好專業化,就必須要尋找專業人才。要建立專業人才庫,要組織專業團隊。怎么建立專業人才庫,陳全生的觀點是,要把各種協會、學會、商會、研究會,促進會的秘書長、副秘書長名單抓在手里,要把大院大所的系主任、副主任放在手里,要把各種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找到,要把國家實驗室主任、副主任,把央企及大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這些名單保持在自己手中。光把名單抓在手中還不行,還要保持經常性的聯系。重要的是如何與專家保持聯系,堅持長期的合作,這是至關重要的。這是講專業化。
培訓的產業化
要堅持“培訓產業化”和“培訓市場化”。培訓投資,就是人力資本投資,當然要產業化、市場化。只有堅持培訓的產業化、市場化,才能有效的破除目前培訓領域存在的種種弊端。
培訓領域中的拜金主義也較嚴重。培訓產業化、市場化當然要利潤,要盈利,要賺錢。但是,為賺錢而搞培訓和搞培訓要收費是兩回事。為賺錢而搞培訓,賺不到大錢;為事業而搞培訓,一定是賺大錢。為賺錢而搞培訓,是怎么賺錢怎么培訓,什么時髦培訓什么,有什么教師開什么課程。為事業而搞培訓,是社會需要什么,就找什么樣的教師,開什么樣的課程;是企業缺少什么,就針對企業需要,組織什么培訓班;是員工需要補什么知識和技能,就辦“缺什么、補什么”的培訓班;這才是做正確的事。我想強調的是堅持按需施教的原則,這是培訓最重要的靈魂。也可以說是培訓的市場化原則。市場經濟就是企業要按照市場需要進行生產,培訓也要按照社會、企業和員工的需要辦班。
老同志都知道,80年代,我們曾搞過搞“雙補”培訓,即對文化大革命耽誤的一代青壯年職工進行初中文化和初級技術補課。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成立了國務院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專司此事。應該說,大多數青壯年職工積極參加,有一定成效。但也有職工不愿意參加的,還有的企業領導認為占用工作時間,不愿意組織。但是有的地方搞得很好。我曾去過江蘇的一個地級市,職工培訓搞得紅紅火火,極有活力。為什么,他們針對青年一代的需要,按需施教。那時“大齡青年”問題突出,他們對鑄造廠的男工、紡織廠的女工開辦如何談戀愛的培訓班;對新媳婦、小媳婦辦如何處理婆媳關系、妯娌關系的培訓班;在這些培訓班中加入一定的初中文化補課的內容,收效就較好。那時家庭剛開始有錄音機、洗衣機、電視機,他們就辦家用電器的使用方法和維護常識的培訓班,還辦如何做飯做菜烹調技術的培訓班,在這些培訓班中加入初級技術補課的內容,收效也不錯。結果那邊免費“雙補”沒什么人去,這邊花錢要參加培訓班。
我還考察過北京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建國飯店的員工培訓。外方規定,員工到勞動人民文化宮上書法課、舞蹈課、美術課、音樂課,只要考試合格,建國飯店就給報銷培訓費。當時我們不理解,那是83年,為什么學唱歌跳舞企業也給報銷?外方經理說,員工審美意識增強了,文化素質就會提高,就會更講禮儀,服務就會做得更好。現在中國有人辦這種培訓班,不用企業自己組織培訓,考試及格當然要報銷。
那時我還到深圳考察過企業培訓,當時內地企業搞培訓遇到的突出問題就是“工學矛盾”,一是占用工作時間,影響生產;二是企業出錢,職工免費。廠長不愿意占用工作時間,職工說參加培訓獎金沒了。但是深圳的夜大、電大、成人教育、繼續教育,一到晚上是燈火通明,幾乎所有能利用的普通學校的教室全都被占用,還要不是免費的,參加培訓要交培訓費,而且是利用晚上的業余時間。
講了這么多例子,中心就講一個按需施教的原則。要研究社會需要、企業需要和員工需要,根據需要開展培訓;不僅要研究行業、職業、工種、崗位所需的知識結構,還要研究企業、員工缺少的是什么東西;在研究的基礎上,搞清楚真正的需要,再組織師資力量,安排相應的課程,這才是按需施教。比如工人培訓,有傳統制造業的工人培訓,還有現代制造業的培訓。傳統制造業對工人的需求量是,初級工少,中級工多,高級工少,呈馬鞍形。現代制造業對工人的需求量是初級工多,中級工少,高級工多,呈“U”字形。為什么?這是因為計算機技術和柔性技術的采用,自動化代替了中級工的大量工作,中級工就少了。要根據這個變化決定企業工人的培訓。我們不是要把所有的初級工都培養成中級工,然后再把他們培養成高級工,不是這樣的,這么做企業并不歡迎。因為現代制造業客觀上要求有的人就一輩子當初級工,要按照實際的需要進行培訓。一輩子當初級工就不要培訓嗎?當然要,是什么培訓,就是剛才所說的,音樂、美術、文化、藝術的各種各樣的培訓都可以進行,人的素質實際上要多方面提高。
現在我們大力提倡中國“制造業”要向“創造業”轉變,這很對,因為創造業有更高的附加值。但是我們面對的制造業產業大軍的主體是農民工,而農民工是以初中文化以下為主體的,制造業變創造業,起碼要把農民工不說變成科技知識分子,也得變成一個比較好的技術工人。現在技工和過去的技工已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大學生有許多都是高級工,比如加工中心機床上工作的工人,他要操作電腦,設計程序,測試調試,必須是大學生才能勝任。過去,工人屬于勞動科管,大學生是干部,屬于人事科管。社會在不斷變化,我們的觀念也要不斷變化。回到農民工問題上來,我們現在給農民工培訓了什么?每年只給三、五天的免費培訓就能適應創造業的需要嗎?這就不叫從實際出發,不叫按需施教,這叫“花架子”。
我們對農民工的教育欠帳是長期的,是幾十年的。到農村看看,什么最破?學校最破!什么最舊?校舍最舊!什么人最沒地位,民辦教師最沒地位!長期的教育欠帳,現在每年三五天,七八天的培訓就能改變人的素質嗎?根本不可能。過去曾經為幾十萬工農干部就辦過不少的工農技校、工農中專、工農大學,人民大學就是工農干部學校。現在面對2.3億的農民工,為什么不能辦一些農民工技校,農民工中專,農民工大學,你不這么搞,怎么能夠把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制造業產業大軍變成一個創造業的產業大軍?而且今后還有三、四億新的農民工要出來,而他們的教育基礎依然還是初中文化。我當然是非常希望我們的制造業能夠迅速地轉變成創造業,但是,沒有大規模、長期的農民工培訓是轉變不了的
Copyright ? 2015-2018 cnhlzx.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序號:粵ICP備13042537號
Powered by CMS
廣州宏略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廣州總部: 020-85217266
佛山公司:18108278851
郵箱:honglue#163.com(發郵件時用@替換)